为什么说“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”?

为什么说“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”?

狗子你變了 2025-02-24 简单报 4 次浏览 0个评论

①随着教育水平、国民素质显著提升,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,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;

② " 银发经济 " 写进政策文件,站上风口;" 银发力量 " 入选年度流行语,引人注目。

为什么说 " 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 "?(读者点题 · 共同关注)

网上有人说,老龄化加快,社会正面临 " 未富先老 " 的挑战,人口红利已经见底。我想知道,咱们国家的人口红利还能不能延续?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是不是都要受影响?将来我们给长辈、给自己养老,会不会 " 压力山大 "?

——人民网网友 1*3

人口问题," 国之大者 "。

当前,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、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,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两成。一边迈向共同富裕,一边经历 " 未富先老 ",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。

" 未富先老 ",是否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?人口发展,还能支撑我们增进民生福祉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吗?

寻求答案,不妨先着眼其中的两组关键词,厘清人口与红利、" 富 " 与 " 老 " 的辩证关系。

数十年的快速发展、" 两大奇迹 ",无疑得益于劳动力丰富。同时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红利、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,更是根本原因。人口,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;即便劳动力减少,尚有政策、技术、资本等要素补位、兜底,对冲单方面影响。

再说人口红利,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。人口发展,既看数量,也看质量。随着教育水平、国民素质显著提升,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,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。释放人才红利,助推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,正是 "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" 的题中之义。

人口与红利,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,更像囊括若干变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数,通过高阶视角,才能透彻解析。

同理,人口红利不仅要看增量,还要看存量;不仅在于 " 新生代 ",也在于愈发给力的 " 老一辈 "。

曾经,人们还担心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。转眼间,一批老年人刷起了短视频、爱上了网购,甚至自己当网红、做电商,破次元、火出圈。1.7 亿中国老年网民为互联网注入新活力,人口红利的延续效应,不容小觑。

放眼更多领域,银发群体同样朝气蓬勃。风景名胜地,带着户外装备、摄影器材,体力不输小年轻;相约健身房、滑雪场,燃烧卡路里;投身各类教育平台,舍得为知识付费,活到老、学到老。中老年文旅年消费超 7000 亿元、在线教育人群约 3500 万、马拉松参赛者逐年增加 …… 六七十岁,正是 " 闯 " 的年纪。

" 老 ",未必是 " 富 " 的阻碍。

" 银发经济 " 写进政策文件,站上风口;" 银发力量 " 入选年度流行语,引人注目;陪老年人就诊、代写回忆录,成为许多年轻人 " 创收 " 的新行当。身边事、大数据都在表明,亿万 " 银发族 "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,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、社会发展的机遇。

向 " 老 " 发力,再创红利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 " 健全分级分类、普惠可及、覆盖城乡、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"" 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,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"" 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"…… 顶层设计指明方向,众多实干者、创新者循声耕耘。

人口有存量、有质量,银发力量支棱起来、老当益壮。释放新红利,可期亦可及。

展开视野,还能看到,统筹应对少子化、老龄化,避免顾此失彼;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,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。一系列战略之举,照应当下,照亮未来。

新时代的中国,无论长幼,都有条件展望并践行同一个目标:充满信心,把日子过得更好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小白菜,本文标题:《为什么说“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”?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